印度

印度開放模式的啓示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馬拉貝:令人失望的G20峯會後,匯率戰爭似乎不可避免,但在越來越多國家採取資本管制和匯市干預之際,印度經驗表明,開放未必喫虧。

上週令人失望的20國集團(G20)峯會之後,一場全面的匯率戰爭看上去似乎不可避免。但想想印度吧。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採取資本管制和匯市干預之際,印度表明,還可以採取另一種方式。

自從近兩年前改變想法以來,印度就不再幹預市場以管理其匯率。印度沒有像其它國家——從巴西到泰國——那樣,實施新的資本管制措施。與中國和其它東亞重商主義國家不同,印度沒有出口盈餘;也沒有堅持把過多的儲蓄投向沒有很好利用它們的富裕國家。相反,印度就像教科書上發展中國家應該做的那樣管理經濟。印度運行著貿易赤字,因此有助於富裕國家的復甦;它引進資本以幫助國民脫貧,每年實現8%左右的成長率。

對衆多觀察人士(包括許多印度人)而言,印度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它始終實施資本管制,即便該國最近沒有出臺新措施——例如,印度債券市場基本上不對外國人開放。然而,正如印度國家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 and Policy)的阿杰伊•沙(Ajay Shah)所言,儘管印度在法律上限制資本流入,但實際上該國的全球一體化程度已經取得顯著進展。過去十年間,跨境資金流動總額已經從GDP的50%飆升至逾120%。約500家印度跨國公司進入全球資本市場,並可以將資金自由匯出/匯入母國。當你的貿易和投資全球化時,政府就難以壓制資本全球化。

您已閱讀40%(572字),剩餘60%(8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