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

以史爲鑑,應對失衡

FT專欄作家約翰•普倫德:「貨幣戰爭論」甚囂塵上,局勢有點像上世紀30年代,當時那種「人人爲己、以鄰爲壑」的心態破壞了國際貨幣關係。G20政策制定者應從中汲取什麼教訓?

當前,「貨幣戰爭論」甚囂塵上,這有點像上世紀30年代的局勢,當時盛行的「人人爲己」的心態,破壞了國際貨幣關係。在主權債務市場重現不確定性之際,那段「以鄰爲壑」的時期能給20國集團(G20)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什麼教訓呢?

雖說全球經濟到目前爲止未曾出現「經濟大蕭條」時期那種產出暴減的局面,但歷史表明,若盈餘國家未能爲全球收支失衡承擔相應責任,必然會導致競爭性貨幣貶值和資本管制。

上世紀30年代實行的「金本位制」是一種固定匯率制度,赤字國家必須通過通縮、而非匯率貶值的方式進行調整。相形之下,盈餘國家卻沒有爲積累黃金而受到任何懲罰。當時主要盈餘國家是美國和法國,對應的赤字國家則是英國、德國和義大利。

您已閱讀18%(295字),剩餘82%(13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