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讓一個實習生去複印一份檔案。檔案倒是複印好了,只是印歪了,下半頁的最後一列字不見了,不過可以憑上下文猜出。這是個名校畢業生,簡歷上有著策劃組織過多次社會活動的輝煌戰績,並且對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很自信。對他的綜合能力,我並沒有證據去懷疑。但就這一次「複印」任務的完成效果來看,我有理由質疑他的執行能力。顯然他低估了這項工作的難度,因而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我有個很拽的攝影師朋友的口頭禪是「這個簡單,我用腳都能拍。」但她厲害的地方在於,她給予那些只配用「腳」去拍攝的項目的重視程度基本上都能讓客戶滿意。而這個實習生沒能成功的做到這一點。也許對他來說,「複印」這個活兒,閉著眼睛都能做好。而事實上的情況是,「閉著眼睛」時他沒做好。因此,同樣很驕傲的兩個人,攝影師給人的印象是做事踏實,而實習生則難逃「眼高手低」的判辭。
腦子裏想的,和實際上做的,在很多時候是天壤之別。而一個人被外界所認識的,主要是做了什麼,而不是想了什麼。
想到了,而不去做,首要原因是患得患失。我有個朋友處於長時期的夫妻分居狀態。丈夫被公司派往別的城市,並且對何時回來一無所知。每當朋友聚會,說起煩心事,不用你提,她會主動分析自己煩惱的原因「我知道,夫妻長期分開不好」,但遲遲沒有行動,是因爲不捨得失去現有的安定體面的工作。她不知道的是,她的行動其實代表了她的選擇:工作>家庭,工作>快樂。然而她卻不是這樣認爲的。她對自己的定義是家庭第一。如果她安於自己的選擇,樂於承受這種選擇可能導致的後果當然也很好。問題就是一般這樣的人都不願意接受任何損失,而只期待最好的結果出現——她原地不動,丈夫早日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