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是個試圖把生存與生活擺得黑白分明的人。朝九晚五的時間裏,他叫石悅,是海關總署的公務員,拿著優厚的工作酬金,做著不算喫力的公差。每個工作日的下午四五點之間,他開始進行角色轉換,回到家後就變成天涯上的「當年明月」,在網上寫作「明朝那些事兒」,如此十數年不間斷。
對於許多人面對的生存與生活之間的矛盾,石悅找到了一種奇妙的平衡。他幸運地考上了200多人中錄取一名的海關總署的公務員,爲的是有一個正經體面的社會職位,和一份豐厚的薪水,至於喜歡不喜歡這份工作,顯然並不重要。而回到家後,在網上奮筆疾書,則是他的個人興趣。在十多年前剛開始寫的時候,他沒有指望這個興趣能爲他帶來什麼名與利,但這並不妨礙他用比白天更投入更熱情的方式實現願望。簡單地概括一下這個狀態就是:白天掙錢不投入,晚上投入不掙錢。「不投入」三個字,很可能會讓領導們覺得刺眼。而事實上的情況是,如果一個員工向領導彙報自己對待工作「精神十分投入」,不是員工自作多情,就是領導太傻太天真。只要態度認真,行爲努力,工作有成果,已經是難得的好員工,精神投不投入,根本不需要管,也沒法管。換一種說法,石悅的平衡來自於對工作與興趣雙重的低期望值:不期望工作有趣;不期望興趣賺錢。
相當一部分人用這種方式平衡著工作和生活。比如作家卡夫卡,白天的工作是半官方組織「勞工事故保險局」文員,回到家後關起門來寫小說。據說他在工作中人緣不錯,曾在12年的時間裏從「助理員」被提升到高級職位的「總祕書」,這和他小說中傳達的人際關係的疏離和人際溝通的絕望大相徑庭。可以說,他僅把自己的一個側面向工作這個舞臺展示,而把他最看重的一面全部在小說裏釋放。當然這種平衡方法也是有條件的。一是用以維繫生存的工作不能太忙;二是興趣愛好能夠在非工作時段完成。我記得一位在投行找到工作,卻熱愛平面設計的讀者有過這樣的困惑。他的困難在於工作時間太長,以至於回家只想睡覺。若想同時不丟掉興趣,大概只能換一個收入沒現在高,但相對輕鬆的活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