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

冷戰勝利僅僅是個開端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20年前柏林圍牆倒塌,是一個偉大時刻。中東歐國家現在應該發揮自由民主體制和市場經濟的長處,吸取金融危機教訓,推進改革。

「危機是一種慶祝週年紀念日的奇特方式。」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首席經濟學家艾瑞克•博格洛夫(Erik Berglof)如此語帶嘲諷地評價*。不過,我們從那些20年前脫離共產主義的國家中看到的就是危機。這是否說明,資本主義已經步共產主義後塵,也失敗了呢?簡單地說:「沒有」。一些轉型期國家陷於危機,但轉型本身並沒有。同樣的論斷也適用於別處:資本主義國家身陷危機,但資本主義本身並沒有。但改革是必要的。自由民主體制和市場經濟的特長就是有能力改革和適應。它們以前曾展露過這些才能,現在,它們必須再一次這樣做。

對於那些像我一樣在二戰結束後不久出生的人而言,冷戰是我們這輩子統領一切的理論與政治較量。隨著共產主義的崩潰,千禧年政治的災難性時代和理性計劃經濟的妄想都得以終結。民主體制帶來的自由和市場帶來的繁榮最終獲勝。但是,對於共產主義能夠平靜地退場,而沒有掀起驚濤駭浪,我們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米哈伊爾•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

不過,在2009年回首這一切令人清醒。一年前,資本主義幾乎衝出了懸崖。各國政府竭盡全力,纔將它拉回正軌。英國央行(BoE)的皮耶爾喬治•亞歷山德里(Piergiorgio Alessandri)和安德魯•霍爾丹(Andrew Haldane)在一篇出色的新論文中表示**,全球爲紓困銀行而進行的政府幹預總額高達14兆美元。這簡直是國家社會主義。

您已閱讀27%(598字),剩餘73%(16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