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臥底經濟學家

How to measure economies (and not get lost in the woods)
經濟指標一向惹爭議


FT專欄作家哈福德:人們對經濟發展動態的衡量經歷了曲折的歷史。經濟指標也因此不斷引起爭議。世界銀行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也不例外。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Johann Gottlieb Beckmann, a Saxon forester, hit upon the idea of systematically surveying Saxony's forests. He dispatched trained surveyors into a tract of woodland to hammer nails into every tree. Each man carried nails of five different colours, enabling them to grade trees by size. When every tree was marked and the men emerged, Beckmann counted the coloured nails left over to calculate the exploitable resources.

18世紀末,撒克遜林務官約翰•戈特利布•貝克曼(Johann Gottlieb Beckmann)突然萌生系統調查撒克遜森林的想法。他把受過培訓的調查員派到一大片林地中,讓他們在每棵樹上釘上釘子。每人攜帶5種不同顏色的釘子,以便按照樹木的大小進行分類。當調查員在每棵樹上都釘上釘子並返回後,貝克曼通過統計剩餘彩釘的數量,就能計算出可供開發的資源。

您已閱讀13%(618字),剩餘87%(42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臥底經濟學家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是英國《金融時報》的經濟學專欄作家,他撰寫兩個欄目:《親愛的經濟學家》和 《臥底經濟學家》。他寫過一本暢銷書也叫做《臥底經濟學家》,這本書已經被翻譯爲16種語言,他現在正在寫這本書的續集。哈福德也是BBC的一檔節目《相信我,我是經濟學家》(Trust Me, I’m an Economist)的主持人。他同妻子及兩個孩子一起住在倫敦。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