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周圍有幾位企業主都在爲重新回大公司打工準備簡歷了。他們中尤其是涉及到外貿業務的,在過去的一兩年裏已經把公司的規模縮了又縮,員工裁了又裁,租的辦公面積減了又減,還有的已經搬回家工作。在支出已經減到最小,收入卻依然停滯並且四處找錢還沒指望時,出來工作就理所當然成爲一個選擇。打工族讀到這裏大概要義憤填膺了,怎麼着,出來打工還委屈了你不成?
一位在星級酒店做過公關總監、後來自己開了公關公司的企業主宣稱,自己做公司掙的錢,還沒有當年打公關總監的工拿得多。當然,後面跟著「但是」——但是,那種自己是所有事情的最終決策者的感覺,是無以倫比的。一些管理學研究者也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報酬在一個人對工作的滿足度中的比例在下降。這個結論在一些樂意擔任掌舵手的人身上尤其明顯。與在公司打工受上司與同事的氣比起來,他們更願意陪著笑臉對付工商稅務,以及在房東提高房租時,不辭辛苦地另外找地方搬公司,只要公司裏流動著的是自己的想法和意志。
於是對一些習慣了企業主感覺的人來說,重新回大公司打工,就算掙的錢並不少,也成了委屈的事,就像小家碧玉的林黛玉被寄養到侯門深似海的賈府一樣。在一家規模比較大的電視製作公司,我遇到過一個小怨婦般的「前老闆」。他與合夥人一起經營的小製作公司倒閉之後,到這裏來做編導。他不平衡的是,以前他管理過好幾個製作人,而如今他老闆的老闆甚至認爲他連當製作人都不夠格。此外,新東家的一些「經營失誤」也讓他頗有微辭,他認爲在員工交通支出上,成本還可以進一步壓縮,並且會議也經常沒有效率,還有,他的彙報上級,一位製作人,在創意能力上還不如他,只是文字工作做得更細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