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四國

「金磚四國」並非鐵板一塊

首屆「金磚峯會」正在俄羅斯舉行。雖然「金磚四國」不希望美國獨大,但彼此在貿易、資源和邊境問題上存在重大差異。本屆峯會可能難以達成實質協議。

本週二,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召開了首屆「金磚四國」峯會,這幾乎可以說是首個由一家投資銀行分析師及銷售團隊創造的多邊國家集團。

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於2001年創造了「金磚四國」(Bric)一詞,由世界四大發展中經濟體——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英文首字母組成。他還闡述了未來50年內這些國家將如何塑造全球化進程,並預測屆時這些國家將主導全球經濟。

他的主要結論是,從本世紀開始,世界經濟不再會僅由大型發達經濟體主宰,諸如貨幣、貿易失衡或氣候變化之類的全球政策問題也不會仍由「八國集團」(G8)的協議來決定。八國集團的成員包括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和俄羅斯。

您已閱讀20%(321字),剩餘80%(13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