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先前所講過的,對日本問題的最佳分析來自於野村綜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的辜朝明(Richard Koo)*。他最重要的觀點是:資產負債狀況十分重要。這一觀點很簡單,被傳統經濟學所忽視。面對破產的威脅,過度借貸者會難以償還債務。同樣是資產價格的下降,在舉債購買的情況下所造成的破壞性,要比沒什麼債務的情況下嚴重得多。
辜朝明認爲,上世紀90年代日本私人支出和借貸規模的縮減,很大程度上應歸咎於借款人的狀況,而非銀行的狀況。用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話來說,在這種情況下,低利率就如同「推繩子」(pushing on a string,推繩子,泛指貨幣政策效應的不對稱性,貨幣政策對於通貨膨脹效果明顯,但是對於通貨緊縮卻效果不彰——譯者注)——而當時日本的利率多年處於低得不能再低的水準。債務人還是繼續償還貸款。
那麼,這種觀點能在多大程度上加深我們對於當前所處困境的認識呢?答案是幫助很大。
您已閱讀19%(434字),剩餘81%(18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