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福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龍溪微微:關於廁所福利的改進問題,我們也探討過幾種可能性,比如在廁所內設置一次性墊圈紙自動售賣投幣機;又比如公司出錢統一購買一批置於儲物間,供員工去公用洗手間時按需領取。

第一家公司是傳統的國有媒體,薪酬平平,但福利待遇還不錯,逢年過節總能發點東西或鈔票。公司的衛生間寬敞明亮,雖然是蹲位,但每個隔間裏都有充足的優質手紙。經常發生的一種情況是,每到下班時間,衛生間裏的多餘手紙就會不翼而飛——因爲質量太好,被喜歡貪小便宜的同事順回家了。

第二家公司是外企,薪酬尚可,福利微薄到可以忽略不計。公司辦公地點幾經遷徙,衛生間福利也變化多端。起初在大望路SOHO現代城辦公,公司男女均享用一個室內私人衛生間,喜歡躲在衛生間抽菸的男同事和對著鏡子化妝的女同事難免小有衝突,「聲音」問題也難以得到解決。後來公司搬到建外SOHO,標準的公用衛生間設施幾乎無可挑剔,唯獨沒有一次性的馬桶墊圈紙。再後來,公司又搬到更高級的寫字樓,宜坐宜蹲,各取其便。

第三家公司是央企性質的事業機構,薪酬福利均屬中流水準,但衛生間和食堂保持了一流水準。食堂是免費自助,種類豐富。衛生間分三部分——男衛、女衛、殘衛。前兩者均爲蹲位,時刻保持清潔狀態。最棒的是殘衛,畢竟職場上殘疾人士屬少數,所以這間寬敞明亮的獨立殘衛,就成了大家坐在馬桶上抽菸、看報、打私人電話的天堂。我個人還有個陋習,如果起晚了就會躲到殘衛洗頭,然後用烘手機把頭髮吹乾——太舒服了。

您已閱讀36%(519字),剩餘64%(9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職言不諱

80後眼中的職場是非、辦公室風波。 作者龍溪微微,生於80年代,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現在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攻讀傳媒學位;從事過記者、編輯、翻譯、公關等職業,著有《找呀找呀找工作》(2006)、《格子間裏的司馬TA》(2009)。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