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否會步日本後塵?

摩根史坦利亞洲董事長斯蒂芬•羅奇:很多人認爲,美國不會步日本的後塵,遭遇「失落的十年」。但這場危機證明,美國從日本身上學到的教訓是錯的,正確的政策可能不是後泡沫清理,而是首先避免泡沫的產生。

可惜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首先,兩個經濟體的危機存在驚人的相似之處。兩者都遭受了兩種主要泡沫的破裂——日本是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美國是房地產和信貸泡沫。兩者都因重大的風險管理錯誤而導致金融體系崩潰。兩者都成了監督失察的受害者——監管失靈、評級機構誤導、央行忽視資產泡沫。此外,雙重泡沫最終都影響到兩個經濟體的實體方面——日本是企業部門,美國是消費者部門。

儘管存在上述相似之處,但很少有人相信,美國會成爲日本。希望就在貨幣政策上。2002年,在網路引起的股市泡沫破裂後,美聯準(Fed)就爲其措施奠定了基礎。一份由美聯準13位內部經濟學家合著的重要文獻得出結論稱,日本央行(BOJ)應對泡沫破裂的失敗,可追溯到其貨幣政策反應缺乏速度和活力。由此可見,更爲快速和大膽的政策反應本會產生重大區別。

因此,這份檔案是爲美國央行準備的。泡沫來了又去——美聯準長期以來一直主張,你對此幾乎無能爲力。然而,如果貨幣當局快速採取行動,拯救後泡沫經濟,那麼日本式的困境就可以避免。在2000年美國股市泡沫破裂後,這種方法似乎通過了重要的現實檢驗。美聯準迅速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50個基點,至1%,而美國經濟最後終於復甦。在一次著名的慶功演講中,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不無驕傲地宣稱,美國成功「解決了泡沫的後果,而不是泡沫本身」。

您已閱讀37%(564字),剩餘63%(9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