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中國工行的賣點

高盛等投資者將出資30億美元入股中國工行,顯然是看好工行的規模,但規模不是一切。

外國投資人以規模爲依據,將數十億美元資金投資於中國。在這一點上,入股中國工商銀行(ICBC)似乎是迄今最好的交易。工行是中國最大的銀行,零售顧客人數比墨西哥人口還多,企業客戶數目超過香港總人口。

想必這些統計數據比呆板的賬面價值和審計後不良貸款等更爲關鍵。高盛(Goldman Sachs)、德國安聯(Allianz)和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三家投資人沒有等待工行拿出後兩個數據,就承諾出資30億美元,收購工行10%的股份。它們制定了保護性條款,以防工行統計數字出現變化,這樣做看來是明智的。工行目前仍在進行重組,2007年前不可能上市。工行稱,已將不良貸款削減至放款額的4.5%,但鑑於去年的數字高達19%,這一說法可能經不起仔細審查。該交易對工行估價300億美元,顯然是一家中國銀行的市場價格。外資收購的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和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股份也暗示了類似的價值。

按此推理,與其說該交易是投資,還不如說是爲了分銷信用卡和保險產品。如果投資成功,那這筆「首期付費」可能就值。工行基金管理合資公司的首隻基金估計籌集了6億至8.5億美元,部分原因在於工行龐大的客戶羣。但一切都沒有保證,且到處存在問題。銀行保險處於發展初期,面臨國內對手的有力競爭,這些對手擁有強大的銷售隊伍。顯然,規模不是一切。

您已閱讀94%(590字),剩餘6%(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