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文章檔案

軍演風波後的中美博弈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縱觀這次美韓與中國雙方的軍演風波,評估中美這一輪新的較量,我認爲,中國在軍事上並沒有喫虧,在外交上則佔了下風。
2010年7月29日

獨家專訪:賴昌星「自述」

被中國認定爲重大走私案主犯的賴昌星,流亡加拿大已長達九年。上個月末,他突然獲得加拿大一年期簽證,使其遣返程式再度成爲新聞焦點。北京已表態,對遣返賴本人立場不變。多次採訪賴昌星的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近日在加拿大再度接觸這位「遠華案」的主角。
2009年2月17日

歐巴馬走向新中間路線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歐巴馬釋放的向中間執政路線靠攏的重要信號,絕對不能小視。他的新政已不能用傳統的左右路線區分來定位,而是要以新的眼光去觀察。
2009年1月6日

精明的政治算盤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歐巴馬任命希拉里擔任國務卿,是形勢的逼迫,同時也是精明的政治算盤,再度顯示歐巴馬雖然是聯邦政壇的新手,但他不僅會耍嘴皮子,還會用人,而且是用到點子上。
2008年11月26日

連戰出使的利益盤點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如果亞太峯會上的「連胡會」,能讓擁有鉅額外匯存底的北京和臺灣在經貿方面攜手,則對協助亞洲抵禦國際金融風暴具有相當的正面意義。
2008年11月21日

G20峯會外的歐巴馬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如何讓歐巴馬維持美國向世界的開放,減少美國對世界的干預,可能是後布希時代歐洲與新興國家的共同任務,而如何解決金融危機,則是這種新多邊主義的第一個考驗,也是歐巴馬國際觀的一個試金石。
2008年11月16日

扁案風波:臺灣體制的考驗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陳水扁的無藥可救,在於他不怕大多數人罵他無恥,只要抓住少數不明是非的支持者力挺,把水攪混、模糊焦點,從而讓他可以從貪汙犯搖身變成政治受害者和臺獨英雄。
2008年11月13日

向「最討厭的人」學習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南韓人偉大的地方是,他們最討厭日本,但卻把日本這個國家列爲「最應該學習的地方」,這一點特別難能可貴。一個善於向自己討厭的對象學習的民族和個人,是有遠大前途的……
2008年10月31日

法國行,中國爲何不行?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相對健壯的美國,「肌肉」不那樣「發達」的法國卻在過去的一系列危機中扮演了重要的領袖角色。這或給尚在鍛鍊筋骨的中國一個啓示:法國行,中國爲什麼不可以?
2008年10月23日

中國勿錯失全球戰略佈局良機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判救市的措施,可以爭取更好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實現現實利益和戰略利益的雙雙得益。若用不太恰當的比喻,這有點像二戰後美國對歐洲和日本的大幅援助,非但未影響其戰後重建,相反,美國卻通過這樣的佈局,贏得了全球戰略利益。
2008年10月15日

雪中送炭抑或落井下石?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面對美國金融危機,落井下石或者不是最好的選擇。佐利克提出的「新多邊主義」,對中國而言,或者應是施以援手的理由。
2008年10月9日

麻生太郎:未定的對華政策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麻生上臺,到底會給日中關係和亞洲,帶來怎樣的影響?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
2008年9月23日

金融危機:誰笑在最後?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美國金融體系模式的動搖,並不意味著二十年前的日本模式和今天的北京模式就是對的。
2008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