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次會議的不確定因素,還是美國。因爲東道主美國總統布希,在總統大選結束後已經徹底跛腳,即將入主白宮的民主黨總統當選人歐巴馬以及控制了參衆兩院的民主黨未來如何,尚難斷定。因此, 20國的領袖決議案某種程度上帶有務虛色彩。
本來,各國領袖也都知道,走訪華盛頓的最大目的,不是與布希握手言歡,而是忙著尋找機會與候任總統歐巴馬接頭碰面,爲明年歐巴馬上臺的對美關係鋪路。但是,被懷疑可能走回貿易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的當選總統歐巴馬,竟然來個避不見面,只派了共和黨議員和民主黨前國務卿當作代表列席會議。事實上,此次峯會美國立場的決定權更多在芝加哥的歐巴馬。但遠離華盛頓的歐巴馬卻不露聲色。
儘管東道主兩個總統各懷心事,但這次峯會,仍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爲以往類似的峯會,都是討論西方強國如何幫助開發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度過危機,或者北方如何援助南方。但這次會議卻是美國發端危機,而後大火延燒歐洲,並已經呈現蔓延全球的症狀,最終西方強國認定,在這樣百年一遇的危機面前,鑑於全球化的經濟特徵,需要新興國家,其是中國、印度、巴西等高速發展的國家共同參與,才能緩解危局。這就開創了全球經濟秩序(當然也會影響到政治秩序)重建的一個重要契機。因爲在西方市場萎縮,消費者信心普遍降低,失業人口大幅增加的時刻,新興國家如果能夠繼續保持比較高的發展速度,擴大內需市場,穩住金融秩序,就可以幫助穩定國際金融市場,同時,像中國這樣外匯存底豐厚的國家,還可以通過適當的投資,直接幫助美國歐洲紓困。
您已閱讀38%(627字),剩餘62%(10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