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誰笑在最後?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美國金融體系模式的動搖,並不意味著二十年前的日本模式和今天的北京模式就是對的。

如果僅從自由市場的理念來說,美國政府當然不應該對雷曼弟兄紓困,因爲投資者和銀行家不能只賺錢,而不對自己的冒險投資決定和政策負上責任,讓政府來買單消災。但是,如果把雷曼兄弟這些傲慢的投行,看成是被寵壞的孩子,那麼,美國財政部監管不力,或者讓獨立的金融監管系統失靈,是否也應該負上重要責任?

如果對歷史沒有失去記憶,10多年前,美國還大聲譴責日本、中國等亞洲金融業的腐敗——裙帶關係導致呆壞賬多,國家包庇銀行業證券業,不讓其倒閉。美國曾爲此要求日本、中國開放金融體系,讓美國金融業把健康活力競爭力帶進亞洲,改變亞洲的金融體質。孰料今日,美國金融系統的危機卻成爲亞洲乃至世界的剋星。滿足美國人「沒有底線」消費慾的「次貸危機」,讓世界經濟和股市一波三折,如今,膿頭擠破,最終導致大金融機構的垮臺,全球股市暴跌,全球股民爲美國買單。這正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界沒有永遠不動搖的金融帝國,也沒有永遠不敗的投資神話。如果沒有金融管制,沒有制約,羅馬也是會滅亡的。

美國這一波金融大震盪,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見證了了美國霸權逐漸旁落的現實。高盛,摩根史坦利,美林,雷曼兄弟等投資銀行,過去曾有「點石成金」的魔力,百年來,他們是美國崛起的動力和象徵,同時,也籍著美國龐大的國力揚威世界,創造財富,積累財富,匯聚全球投資,成爲美國軍事力量之外的另一種強大「國力」,如今,雷曼兄弟轟然倒下,美林改換門庭,美國模式遭遇重大挑戰。

您已閱讀49%(603字),剩餘51%(6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