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

六鋪炕的艱苦歲月(上)

老愚:我在夏熱冬冷的鐵皮屋裏度過了八年時光。住在單位,萬事從簡,逍遙自在,不方便的是喫喝拉撒睡。

八十年代的理髮師

老愚:如今,再也別想有人會恭恭敬敬執一面鏡子在你身後,腰微彎,左照,右照,讓你看見自己腦袋後面的形狀。

我所接受的大學教育(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跨入復旦大學校門時,我以爲自此進入了美和詩的樂園,生命將呈現出自由可愛的模樣。不曾料想,戴上校徽的同時,就被強行戴上了緊箍咒。

宣言和夢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八十年代,「一無所有」的中國年輕人真心渴望改革,願將熱情和力量奉獻給自己的國家。那時改革這個詞本身就是召喚,給人前行的勇氣。

九十年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過去十多年中國再未發生過像樣的思想辯論,知識界進一步衰落與瓦解,八十年代勉強形成的知識共同體徹底消失。某種意義上,這種分裂與瓦解也是九十年代邏輯的延續。

鉛字歲月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在1980年代,存在一個嚴格的文學傳播等級:從複寫、油印到報紙雜誌書籍。而參加各類徵文,是尋求發表的一條途徑。

八十年那些有關書的事情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彼時,港臺出版物閱覽室只對政治可靠的教師和研究生開放。複印是當時最賺錢的生意之一,有關係的將禁書帶出,僱人複印若干,便能大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