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當代藝術

藝術家薛松:我這是「假」抽象

薛莉:在薛松看來,中國人對抽象的理解跟西方不同。他於是反其道行之,從具象出發,提煉或放大,將之抽象化。
(藝術家薛松在「自然-非然」展覽現場,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2025)

早在90年代初就已成名的藝術家薛松的最新個展「自然-非然」(Meta Nature)正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舉辦。

此次展覽以薛松2019年開始創作的「法自然」抽象作品系列爲核心,同時呈現了他在35年間由波普具象風格轉向表現性抽象風格的轉變過程。

薛松的早期作品有灼熱的文化批判意象,其波普風格系列精準捕捉了城市景觀和時代痛點,深入人心,而「法自然」系列試圖從萬千自然氣象中尋找永恆,似乎放棄了對人間煙火的表達,有道家的「無爲」體悟,鋒芒不再尖銳,這其中的變化是歲月帶來的從容,還是藝術家心境的轉變呢?帶著這些疑問,我訪問了藝術家薛松和策展人姜俊先生。

您已閱讀12%(277字),剩餘88%(19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值得藝術

本專欄專注於剖析藝術產業價值鏈,探索藝術行業動態趨勢,解讀藝術品的賦值理念,從藝術家、畫廊、博覽會、美術館、拍賣行、藏家、教育機構、贊助人等各個環節觀察藝術生態。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