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委會去年10月正式啓動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時,這起將覆蓋2024年全年的事件當時就註定了,2024年的中歐經貿關係不會風平浪靜。而今回顧2024,中經貿關係果然跌跌撞撞,反補貼調查只是歐方密集出擊中的其中一「擊」,最具代表性的 「直擊」,與此同時,還伴隨著一系列「側擊」。
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崛起,中方曾表達過的立場稱「中國新能源產業持續提供優質產能,將對全球綠色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而歐盟方將中國的產業模式和產能產生的效應歸結爲「負外部性」和「扭曲全球市場和供應鏈」。在正在上演的全球清潔技術競賽中,歐盟並不認同中方所說的共存雙贏,而是認定這將是一場零和遊戲。
在歐委會2024年升級版的貿易「彈藥庫」裏,《外國補貼條例》是使用的最頻繁的。歐盟《外國補貼條例》(全稱《關於扭曲歐盟內部市場的外國補貼條例》)於2023年1月開始生效,同年7月開始實施。根據該法律,自2023年10月起,在歐進行兼併收購和參與政府公開採購投標的企業,在一定條件下須履行申報義務。歐委會不僅在此條例下展開的第一起正式調查就是針對中國企業,而且還對中企展開了接二連三的調查行動,這些行動具有強針對性、密集性和主動出擊性的特點。
您已閱讀24%(506字),剩餘76%(16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