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方案落地。9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自2025年啓動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用15年時間,逐步將法定退休年齡中的男職工從現在的60歲延遲至63歲,將女職工從現在的50歲、55歲分別延遲至55歲、58歲,職工自願選擇提前退休,但最早不早於3年或者當前的法定退休年齡較晚的一個。同時,自2030年起,用10年時間,將最低繳費年限從現在的15年提高至20年。
延遲退休政策在10年前開始「研究討論」,但進展緩慢,除上網上流傳的一些非經證實的方案以外,公共討論和政策新聞很少。但今年7月國家決定實質推進延遲退休政策以後,延遲退休政策推進加速,兩個月時間就直接出臺了方案,實施的緩衝期也很短,明年1月就開始實施,方案出臺到實施只有4個月,但現在連細則都沒有。
延遲退休是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體系必然會實施的政策。首先,中國職工養老基金的收支失衡嚴重,各級財政給職工養老的財政補貼從2016年的4700億上升至2023年的7700億,這還不包括廣東、浙江等省向其它省份淨貢獻的2400億中央調劑金,相當於廣東、浙江的在崗職工補貼遼寧、黑龍江的退休職工,降低了財政的壓力。僅城鎮職工一項,一年的缺口就在1兆的規模。即使不算調劑金,財政補貼也佔到了企業退休職工退休金的16%(2022年)。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在職退休比進一步降低,收支失衡會進一步加劇。這個缺口如果不靠財政,就必然要在職職工和退休職工來消化。延休退休既增加了繳費、又降低了退休金支出,是平衡缺口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