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財稅體制到貨幣政策的改革邏輯

周浩: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要建立新的穩定的稅源和稅基,同時希望推動經濟的進一步升級和發展,並避免對希望推動的行業和產業形成抑制。

三中全會前後,市場對於財稅體制改革的討論熱度頗高。對於一部分投資者而言,以消費稅爲代表的財稅體制改革,似乎意味著整體消費短期可能會進一步承壓;但對於另一部分投資者而言,消費稅改革則意味著地方政府的稅源增多,並部分取代土地財政,這也是未來改革的大方向。

財稅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而改革的核心其實是事權和財權的配合。對於地方政府而言,事權相對多、但財權相對少,一直是一個核心痛點;但從中央政府的角度而言,避免財權的過度下放而導致地方政府舉債過多,也是一個核心的考量。但無論如何,中央和地方都面臨著尋求資金而推動經濟發展的訴求,這其實是共識。

從這些角度而言,地方政府存在的財政擴張訴求,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大而不能倒」的道德危機;而中央政府則需要通盤考慮地方經濟的均衡發展,即如果考慮僅僅建設項目的經濟性,那麼會存在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因此存在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取捨問題。

您已閱讀20%(381字),剩餘80%(15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