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時代敘事:通膨還是通縮?

徐瑾:等待我們的經濟終局,是通膨還是通縮?數據、技術分析與經濟框架背後,本質是通膨敘事與通縮敘事的博弈;前者是習慣的老橋段,後者新興的新故事。

通膨還是通縮,這是一個問題。

從宏觀數據而言,通縮的證據很明顯,相關數據在連續下行。與企業關係最爲緊密的生產物價指數PPI四月同比下滑-2.5%;與居民生活最爲緊密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四月同比上升0.3%。與物價形勢緊密相關的貨幣數據也出現下滑,今年前4月社融增量累計爲12.73兆元,比去年同期少3.04兆元,4月廣義貨幣(M2)M2同比成長7.2%,M1同比則下降1.4%。無論如何分析這些數據背後的季節性或者結構性因素,企業和居民對於投資與消費的態度,已經昭然若揭。通縮的陰霾,似乎無可避免地掛在每個人面前。

矛盾的是,在社群媒體界,通膨再來的聲音也始終揮之不去,不少人視之爲猶如隨時會死灰復燃的烈焰。新聞方面,各地陸續傳出水、燃氣、公交等公共事業漲價通知,比如廣州將調整自來水價格方案中,漲幅最高達96.96%。高鐵也有漲價動作,甚至康師傅速食麵也有即將漲價。每一波漲價之後,都在社群媒體激發對通膨的議論。央行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或者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也有好事者貼上大通膨即將來臨的標籤。

您已閱讀21%(448字),剩餘79%(17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徐瑾經濟人

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貨幣三部曲作者。FT中文網經濟主編,經濟人讀書會創辦人。 徐瑾近年出版《貨幣簡史》《徐瑾經濟學思維課》等書,連續入選「最受金融人喜愛的十本財經書籍」;《白銀帝國》由耶魯大學出版社推出英文版,獲《華爾街日報》《亞洲書評》等權威媒體好評推薦。 WeChat公衆號:重要的是經濟 讀者WeChat號:xujin2023

中國經濟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