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稱,德國總理蕭茲將於4月13日到16日期間訪問中國。距離蕭茲上次訪華已經一年多餘,2022年時,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而這一次,2023年的貿易數據表明,中國仍然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在德國政府討論和執行對華「去風險」路線的背景之下,這兩個「最重要」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它們所代表的趨勢是否發生了變化?
德國聯邦統計局在今年2月發佈數據時強調了中國在德國最重要貿易伙伴位置上的微妙變化。2023年,中國連續第八年成爲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不過,來自中國的進口和對中國出口均發生了下降,前者降幅大於後者,由此,德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逆差也有所減少。2023年,來自中國的貨物進口額同比減少19.2%,對中國的貨物出口額同比減少8.8%,尤其是汽車和化工產品。而且,與中國的貿易總額只比與美貿易總額高出7億歐元,該差距在2022年時爲501億歐元。2023這一年,德國與中國之間的貨物貿易同比減少15.5%,而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則同比增加1.1%。
德國工商大會(DIHK)外貿事務負責人特萊爾(Volker Treier)則對中美與德國貿易數據上的此消彼長做出了進一步預測。據路透社2月報導,特萊爾表示,最晚不晚於2025年,美國將取代中國,成爲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他認爲主要原因在於德國對美出口在持續成長,2023年約佔德國總出口的10%,與此同時,中國對德國製造產品的需求目前沒有明顯成長的跡象。特萊爾還指出,目前美國經濟的發展狀態明顯好於其他重要銷售市場,比如歐盟國家,而德國出口受益於美國經濟的強勁。2023年,德國對包括荷蘭、法國、愛爾蘭在內的歐盟國家的出口額均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