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德企在逆「中國外資外流」而行嗎?》中,我們發現,在中國出現外商投資下滑的情況下,德企並沒有出現明確的去風險或尋求多樣化趨勢。
確實,在去風險成爲基調,但其定義卻仍然模糊的情況下,對同一種形勢的判斷,有人嗅到風險,有人看到機遇,有人痛心他人的執迷不悔,有人堅持自己的力排衆議。報導中國經濟的《南德意志報》記者穆勒(Florian Müller)在最近一篇報導中寫道,負責福斯集團中國業務的Ralf Brandstätter在回應「在地緣形勢緊張、疫情期間曾出現供應問題的情況下,爲何仍然繼續在華投資」時,提到了兩個預測:2030年中國將銷售2800萬輛汽車,這將德國市場的兩倍;2025年,每兩輛新車當中就有一輛是電動汽車,中國在汽車電動化轉型上的速度遠遠快於歐洲,更快於其他國家和地區。
德企在華的強大存在並非始於今天,或不久前的昨天,也不會終於不久後的明天。Rhodium Group去年的一份研究表明,在過去的十年間,歐企在華投資呈現出向少數幾個國家、少數幾家企業和少數幾個行業集中的趨勢,2018年至2021年,德國三大頭部汽車製造商和化工巨擘巴斯夫在華投資在價值上佔所有歐商在華直接投資的34%。
您已閱讀23%(504字),剩餘77%(17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