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個星期裏,儘管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必做事務和職責,我仍然發現自己近乎是在祈盼一段不受打擾的時光,在家無所事事地度過。不是奢華的假期,不是邊喫薄荷巧克力邊刷網飛,甚至不是與朋友和家人煲電話粥或者面對面地聊天,我只是想扎進日常的生活裏,不用因爲任何活動事項的預期而感到興奮或緊張,也不再因爲時間或者緊迫感而緊繃。我的身心已經極度疲勞,渴望能日復一日地去做那些維持健康有序生活所需的常規小事。
一方面,我認爲這源於一種渴望,我期待能更多地覺知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平凡」之處,因爲每當這麼做的時候,我就會對那些時常被自認爲理所當然的事情心懷更多感激。而另一方面,我認爲它與我的感受相連:在一個混亂的世界中,儀式感和日常活動有助於保持安寧或踏實。這種體會讓我思考:我們該如何重新審視每一天的生活,並在平凡之中找尋到意義感。
我不記得第一次看到19世紀末的美國藝術家查爾斯•考特尼•柯倫(Charles Courtney Curran)的畫作《陰影》(「Shadows” )是在什麼時候了。但是我的確記得,在看到這幅畫時即刻就感到它像一篇微妙的論文,講述著平淡生活中的美麗。一名棕色頭髮的女子穿著棕色的連衣裙和白色圍裙,正在屋外的一根繩上晾曬牀單。背景中樹葉和枝幹的影子如同映在浣洗好的布單上,樣子就像是一幅畫。灑在牀單上的陽光把握得是如此之妙,你幾乎能感覺到自己皮膚上的溫暖,並且可以想像到那一天的清新。如果換個角度去看待這幅畫,我或許可以即興談談有關「女性勞動」以及家庭「理想」的歷史背景。但那是改天再寫的文章。這幅特別的畫作吸引我的部分,在於柯倫是如何將最爲日常的洗衣任務,描繪成了一次與自然的創造性接觸,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這麼做。在這個例子中,他已然把一項乏味單調的活動,變成了我們可以帶著新奇感去觀看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