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100年:以夢爲生的藝術狂想能否繼續打動人心?

一個世紀過去了,起源於非理性、潛意識和夢境狀態的超現實主義,是否還可以繼續挑戰人們的思維?或者它只能提供一種逃避現實的舊日情懷?

1916年,在南特的一家醫院裏,一位見習醫生和一位負傷的年輕士兵成爲了朋友。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 在神經科病房工作,閱讀佛洛伊德的著作。雅克•瓦謝爾(Jacques Vaché)是一名戰地翻譯,他穿梭於前線的盟軍陣地之間,盡其所能地搞事情;他曾收集了來自不同軍隊(包括敵軍)的廢棄制服,並將它們縫在一起,製成了他自己的「中立」服裝。他在寫給布勒東的信中描述了自己「麻木不仁的冷淡」以及對戰爭的漠然,但他也寫道,「我反對在戰爭時期死去」。

停戰幾周後,瓦謝爾在一家酒店的房間裏自殺。布勒東稱他是「內部的逃兵」,並稱其是1924年在巴黎出版的《超現實主義宣言》(「The Surrealist Manifesto」)的重要靈感來源之一。

這本薄薄的冊子成爲了上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宣言。布勒東聲稱,是理性的現實政治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他擁護非理性、潛意識和夢境狀態,一種「純粹的精神自動主義」,並呼籲一場思想的革命:「思想的支配不受任何理性行爲的控制。」

您已閱讀5%(438字),剩餘95%(85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