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哈馬斯衝突

解決巴以衝突和自由派紛爭的鑰匙

張千帆:對人格的平等尊重不僅是自由派之間相互承認的社會契約之基礎,也是巴以和平的基礎。

今年七月,我發表了一篇評論「讓寬容成爲自由愛好者的習慣」。近年來,因爲不寬容,中國自由派越來越分裂。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自由派分裂出「挺川派」和「反川派」;我並非簡單反川,卻被「保守派」歸爲「左翼」。今年最高法院對糾偏行動(affirmative action)的判決又引發激烈爭議,分裂出正反兩派。我發表了幾句折衷的評論,就受到左派言辭攻擊並被歸爲「右翼」。

最近,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恐怖襲擊。類似的襲擊以及以色列的報復行動已成爲巴以衝突不斷重複的旋律,只是這一次規模更大。我發表了兩年多前針對類似行動的一篇評論,基調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大意是巴以衝突七十年延綿不斷,雙方都有責任。不料這句話在WeChat朋友圈發表後,即受到右派們猛烈抨擊。幸好我不在那些羣裏,免去了許多無謂的爭執。

不論左還是右,抨擊者一般都真誠地認爲自己的立場代表絕對真理,攻擊對方「不道德」或喪失人性底線,但他們對於事實的瞭解及對方觀點的解讀卻往往是簡單片面的。我想自由派當中幾乎不會有人支持哈馬斯的恐怖襲擊,只是未必公開譴責哈馬斯。這可能是因爲他們認爲,以色列右翼的強硬政策要對「哈馬斯現象」的興起承擔部分責任;也可能是因爲這類口頭譴責沒什麼實際意義,不如尋找巴以困境的深層原因,只有這樣纔可能解決實質問題。然而,這種態度就可能被抨擊者解讀爲「不分是非」甚至「沒有人性」。

您已閱讀17%(572字),剩餘83%(28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