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歐關係

出口風險之下,中國車企在歐投資建廠是否會成爲下一個限制目標?

張冬方:歐盟對華政策的方向,就是要降低對華經濟依賴的風險,而中國對歐盟的投資是其中的一個重點。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啓動反補貼調查意味著,中國電動汽車對歐出口正面臨不確定性。而在對歐直接投資上,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在歐投資從併購歐企正轉向綠地投資,綠地投資主要集中在汽車領域。發生轉向的原因之一在於,和外資併購歐企相比,綠地投資的監管環境仍然寬鬆。那麼,在出口和併購均面臨風險的情況下,中國電動汽車會不會,或者說不得不加速在歐綠地投資?

畢馬威6月份報告已經總結了出口走向海外建廠這一既有趨勢。報告稱,中國整車廠正在從單一的出口貿易模式逐漸發展爲通過跨國併購、建設海外生產基地、設立全球研發中心、鋪開銷售營業處、開展品牌宣傳等方式開拓海外市場。MERICS和Rhodium 5月發佈的中國在歐直接投資研究報告也如此判斷,2022年,中國向歐盟出口了價值83億歐元的37萬輛電動汽車,雖然出口主要來自特斯拉位於上海的工廠,但是,一旦出口模式獲得成功,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會開始在歐進行生產。以在歐生產取代對歐出口,不僅能節省運輸成本和關稅,更重要的是能規避政治阻力。去年,沃爾沃宣佈建設近60年以來的第一家歐洲工廠,該工廠只用於生產電動汽車,而比亞迪也正在考慮在歐洲爲新工廠選址。

在歐盟宣佈反補貼調查之前,我曾和德國汽車研究機構CAM負責人布拉策爾(Stefan Bratzel)討論過中國電動汽車進入歐洲的趨勢問題。布拉策爾也認爲中國車企在可見的未來有可能選擇以在歐生產取代向歐出口,但不僅僅只是出於節省成本和避開可能的貿易防禦措施風險,他同時指出,中國車企要想在歐洲市場跨越一定的市場份額,從中期和長期上在歐建立生產基地是必要的,否則他們將難以爭奪中低端走量市場。

您已閱讀35%(680字),剩餘65%(12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