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汽車對歐盟的衝擊如此之大,以至於歐盟宣佈啓動針對它的反補貼調查。問題是,中國電動汽車真的強大到讓歐盟不得不防,或者說,予以反擊了嗎?
給歐盟直接造成衝擊的是中國這些年作爲汽車出口國的發展速度。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量超越南韓,成爲世界第三大汽車出口國;2022年,出口量超越德國,成爲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2023年第一季度,出口量超越日本,成爲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中國汽車出口的發展勢頭得益於電動汽車需求的成長和中國汽車製造商的電動汽車生產成本優勢。
然而,中國造電動汽車出口和中國自主品牌電動汽車出口是兩個概念。以歐盟競爭最激烈和最大的汽車市場德國爲例,據德國聯邦車輛管理局和智庫CSIS,今年上半年,中國造電動汽車佔電動車輛銷售總數的11.2%,其中的大部分都來自中國車企收購的歐洲品牌如極星和名爵,和在上海生產的特斯拉,三者分別佔24.7%、23.1%和21.8%,而中國自主品牌佔8.8%,來自合資企業的一些品牌也高於中國品牌。也就是說,中國造電動汽車出口的繁榮或成功不等於中國牌電動汽車的繁榮或成功。至少從市佔率來說,中國電動汽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存在感仍然很弱。
您已閱讀23%(501字),剩餘77%(16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