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消費

「芭比」電影中的女權主義和消費主義

楊方曦:這種IP和影視的結合不僅能夠吸引現有的玩具消費者,還能降低新消費者教育成本,提高影片的商業價值和影響力。對於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穩妥的戰略。

《芭比》創造了有史以來由女性導演執導電影的最高的首映週末票房記錄。該電影全球首映週末期間,票房達到了3.77億美元。而與之同時上映的《歐本海默》只錄得了1.742億美元票房,僅爲《芭比》票房的一半。從公關和行銷的角度來看,《芭比》的成功毋庸置疑。對比兩部電影,《芭比》的商業價值讓導演格蕾塔•格韋格(Greta Gerwig)再次破圈成爲新女性的典範。電影想要表達,在芭比世界中女性主導的社會常態已經由美好願景成真了,女性都能成爲各行業的佼佼者。

芭比誕生的世界中的變與不變

1959年,美泰(Mattel)玩具公司在美國推出芭比,這個玩偶從此一路成爲了一個文化標誌。在此之前,女孩們玩嬰兒玩偶,爲成爲母親做準備。芭比是第一個成年女性角色的玩偶。電影開頭也向第一款穿著黑白條紋泳衣和高跟鞋的芭比娃敬。

您已閱讀11%(348字),剩餘89%(29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話語權時代

楊方曦,畢業於紐約大學和哥倫比亞商學院。現居紐約,長期從事國際公共傳播和戰略策劃的工作,擔任中美青年領袖委員會等組織的董事。本專欄關注中美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公共溝通、對外傳播、文化融合和法律合規等挑戰。通過分析中美政治、文化和經濟領域的時事新聞及政策法規,爲讀者提供關於中美企業在全球市場應對策略的深度解析。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