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新能源產業如何走出」價格戰「?

周若曦:當市場信號失靈,企業很難準確預測市場需求,會致使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能遠超市場需求,產能過剩引發的風險日漸積聚,造成經濟博弈「困局」。

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進入「沒有贏家」的嚴峻局面。最近的例子是5月25日,長城汽車發佈聲明,稱已向生態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工業和資訊化部遞交舉報材料,就比亞迪「秦PLUSDM-i”「宋PLUS DM-i」兩個型號的車輛採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汙染物排放不達標的問題進行舉報。對此,比亞迪汽車官方發佈回應表示,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不正當競爭行爲,並「希望大家多做有益於新能源行業的事」。訊息一經曝光迅速發酵,在市場引起了軒然大波。

對比長城和比亞迪的銷售數據顯示,今年1-4月,長城汽車累計銷量爲33.73萬輛,同比下滑21.67%;反觀比亞迪,1-4月累計銷量爲77.66萬輛,同比成長約96.61%。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根據同期新能源車市場份額排名,比亞迪市場份額爲34.3%,排在首位,而長城汽車爲1.9%左右,排名第十。

數據呈現出來的問題是:近年來,比亞迪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實現減配獲得成本優勢,利用高性價比和成本控制快速搶佔市場,但這一舉動也打響了新能源汽車價格戰。反觀長城汽車,近年在能源轉型過程中較爲不順,銷量逐年下滑,因此其此次舉報行爲被不少市場人士解讀爲新能源汽車產業博弈升級的一大徵兆。至於長城是否是針對比亞迪的高壓競爭採取的反擊手段,亦或是響應環境汙染零容忍政策而進行的同行間的良性監督,未有定數。但結局已經明朗:這場輿論紛爭最終以長城和比亞迪股價雙雙下跌而告終。

您已閱讀28%(593字),剩餘72%(15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