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教育

英國小學如何轉變我的競爭觀?

何越:十年裏我的教育思想逐漸轉變,從不能輸在起跑線,焦急孩子未來成功路的中國媽,轉變成「不再怎麼管孩子,也不著急她們的未來」的媽。

十年前我第一次送老大去小學時,每日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日子曾那樣遙遙無止境。我2004年去英國留學時,當時一名中國博士生的兼職工作就是幫英國家庭接送孩子上下學,當時我覺得這事怎麼能這麼重大?沒想到後來我成爲全職媽媽,這事就成了我過去近十年的日常。

這十年值得記錄的原因,是因爲我的教育思想逐漸開始轉變,從不能輸在起跑線,焦急孩子未來成功路的中國媽,轉變成了「不再怎麼管孩子,也不著急她們的未來」的媽——因爲我逐步擺脫了被責任羈絆的人生,而進入了享受個人權利的新生活。請注意,這不是自私。與此同時,英國小學對於我過去文章裏反映英國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撰寫,多有幫助。因爲小學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愛、尤其關照弱勢羣體、講究平等的社會機構。

老大四歲進小學那會,我人在英國,腦袋可是中國式武裝。滿腦子的不能輸在起跑線、望子成龍、孩子不成功就是自己最大的失敗之類的。現在回看,那樣的思維很嚇人,很折磨父母和孩子。可那會兒我的育兒行爲完全是被那樣的奇談怪論支配的。

您已閱讀19%(420字),剩餘81%(17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越陌度阡

何越(Yue He Parkinson),母親、妻子、廚師以及雙語作家。以英文撰寫中國與世界;以中文撰寫英國與世界。著有China and the West – Unravelling 100 Years of Misunderstanding 《揭開中西百年誤解》、《讓世界愛上中國美食(西方中餐大師譚榮輝自傳)以及《撕裂的民主——「脫歐」陰影下的英國政治與社會》(即將出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