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區塊鏈與數位幣

數位資產:包容性監管正在遠去

周子衡:數位資產交易一度吸納了巨量的銀行資金,但監管疏失以及多方的一系列的灰色選擇,最終帶來了全面的監管收緊。還有多少灰色空間?

去年秋天以來,伴隨各貨幣當局先後示警,一系列的金融弊案的爆發、銀行機構接續破產,監管灰度下降,監管措施更日趨收緊、強化,數位資產交易的痼疾日趨全面地顯現出來,全球數位資產交易陷入低潮,而所謂的「包容性」監管正在遠去……

過去數年,全球來看,各監管當局大都未採取完全禁止數位資產交易的立場。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明確的主觀動機與相當的社會壓力,二是存在著相當程度上的法律障礙。

從國內法律上看,數位資產本身雖無明確的法律定義,但圍繞其所作的交易本身原則上並未違背民法。由此,某些監管當局雖無明言,事實上,將其交易視爲某種類似博彩的活動,具體監管條規有如:或限制本國人參與交易,而爲境外人士提供交易便利;或採取交易所備案制,對於未備案者雖未明確作何處置,但保有其跟進處置的權能;或明確可供交易數位資產的名單限定,對於未列入名單者保留其跟進處置的自由裁量。這也就是所謂的「包容性監管」,因未明確數位資產及其交易的法律屬性,而爲相關交易活動提供了一定的國內法律上的便利。事實上,日本、新加坡,甚或美國等諸國,都曾對數位資產交易持此寬容態度甚或立場。

您已閱讀23%(466字),剩餘77%(15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