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觀看的關於飲食餐飲的影視作品,應該是拍攝於1983年的電影《小小得月樓》。依稀還記得的情節是講述蘇州的一個旅遊景點裏面居然沒有餐廳酒樓,於是年輕的廚師們共同努力建立了一個叫做小小得月樓的餐廳,並且將一道失傳的蘇州名菜給重新制作出來。
無獨有偶,第一篇看到的關於飲食的小說,也是發表在1983年的陸文夫所寫的《美食家》,同樣是發生在蘇州。不過小說的深度要比那部《小小得月樓》來的更加深刻,它講述兩個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長達四十餘年的糾葛。高級幹部高小庭與資本家朱自治,他們之間對於蘇州美食的各種不同看法,以及後來在改革開放之後還成立了烹飪學會。同一時期的兩部美食作品也反映了當時的餐飲的空白現狀。後來陸陸續續的一些記錄1980年代的攝影作品裏面,民營餐廳與國營餐廳如雨後春筍。還看到一張拍攝當年國營飯館兒的照片,飯館兒的牆上上面貼著一條標語「嚴禁打罵顧客」,可見當時後廚的武功還是相當的了得。
南巡之後熱火朝天的90年代,無論是餐廳還是關於美食的評論都慢慢多了起來。可惜大陸的高級餐廳依舊是由來自香港的生猛海鮮所控制,而關於美食的文章,蔡瀾先生的美食回憶錄膾炙人口。從八十年代的日本東京到南韓的漢城,以至於全世界他拍片經過的各個城市的美食回憶,讓大陸的很多讀者感受到了一種對生活的熱愛撲面而來。
您已閱讀19%(545字),剩餘81%(23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