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降臨的時候,建築物都浸滿了溼氣,彷彿是它們自己影像的油畫。春天是一種自然生長的方式,表明我們的青春期可以是那種一個人重新開始並可以再次經歷的事情。春天的到來通過盛開的驚喜打開人們的記憶。我們會因爲春天的鮮花或者蔬菜,期待夏天的肉感與溼潤,秋天的飽滿與豐腴,忘卻冬天的寒冷與肅殺。
講究一點的餐廳都會開始推出春季特色菜的品鑑會。紅燒刀魚、蜆肉炒韭菜、春筍炒蕨菜等各種應季的時令菜式擺滿一桌,很有春晚的歡快氣氛。和飲茶講究明前的老派規矩一樣,對於時令的蔬菜以及時令的河鮮,人們也都喜歡在第一場春雨降臨之前品嚐。河裏面最令人期待的就是螺螄、河蚌以及河蝦,人們在講究二十四節氣的同時,對於經過一個冬天的寒冷淨化的河水更有信心,似乎春雨來臨之後,河水就不再純淨了。
於是春分前後是很多當季食物的分水嶺,譬如人們相信春分的刀魚又鮮又嫩,過了清明之後則骨刺變硬。穀雨前的筍稚嫩甘甜,適合與鹹肉一起煮成一鍋醃篤鮮。出現在崇明島長江口的尖鯊魚,因清明之前肉質肥嫩而著稱,以紅燒、清蒸的方法處理最爲常見。香椿頭也是春季在椿樹上冒出的第一批嫩芽爲食客歡迎,椿芽鮮嫩爽脆,節氣過了之後反而苦味澀味加重,入菜就很不受待見了。竹筍與萵筍一起涼拌,在春分之前上市,清香脆口,翠綠與嫩白交織,無論是味覺還是視覺,都是一流的春之祭。而毛筍會比它們再晚一點上市,穀雨前後長得特別粗壯,農曆四月之後更是體態龐大。春季的植物都以脆嫩著稱,由於糖分充足,口感十分甜脆。時間再久一些,這些糖分就會轉化爲澱粉,口感就沒有那麼可人了。而蕨菜和春筍一樣,都是屬於時令正當時,過了春天的時節也就下市了。鯽魚和螺螄也是在春天最爲肥美,特別是鯽魚在清明時節產卵,肉質鮮美無比,無論燉湯還是燉蛋都是江南居民常用的方法。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明之前的螺螄沒有產寄生蟲,所以也變成了春季的時令物產。蜆肉是取自小河底下的小蛤蜊,過水之後取其肉,與春季新鮮脆嫩的韭菜一起炒,大蔬小肉,鮮美甘甜。河蝦與秧草也是江南水鄉的春季特色,春季到來,河蝦肥嫩,秧草翠綠,因爲季節的變化和溫度的提高,各種河鮮都變得生機勃勃,而秧草又是以春分前食用爲佳,春分之後的秧草因長莖而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