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電動汽車

接下來的每一年,都是中國車企進入歐洲電動車市場的關鍵之年

張冬方:歐洲車企並沒有爲轉型做好準備,疲於在燃油車發力,以支撐電動化轉型,這正是中國車企的大好機會。

一位19歲的德國年輕人里歐曾經一邊吐槽德國汽車在電動化轉型上拖泥帶水,一邊讚歎地給我看蔚來汽車換電影片。里歐正在月供一輛大眾e-up,這輛車是他人生中的第一輛車,用於每日通勤。里歐去年之所以選擇它,是出於性價比和當時的補貼優惠政策考慮。他說,「如果錢包允許,我會選擇蔚來的ET7或ET5,它們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外觀上都很酷。」

里奧代表了一部分歐洲購車者的心理,即對中國電動汽車產生了興趣,甚至包括高階車款型。麥肯錫未來出行研究中心(MCFM)稱,從傳統燃油車到電動汽車的轉型爲歐洲本土品牌和市場新進入者提供了改變遊戲規則的機會,而品牌忠誠度在電動車領域發揮的作用正在減小,購車者願意嘗試新的品牌。該研究機構對歐洲人的出行和購車行爲進行訪問的定期訪問表明,近三分之二的在從燃油車換成電動車上,願意嘗試一個全新的品牌,尤其是那些市場「攪局者」。而涉及到具體亞洲品牌的問答中,受訪者提到最頻繁的品牌爲比亞迪和蔚來。在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中,該研究機構調查將考慮亞洲品牌和考慮本土品牌的兩類人分別稱作disruptor considerers和incumbent considerers,前一類更年輕,55%的都在40歲以下,收入更高,更多的爲男性,75%的人已經擁有一輛電動車。調查報告稱,這正是電動汽車車企培養全新的用戶品牌忠誠度的好時機,尤其對於來自中國的攪局者來說。

不過,Fitch Solutions的一份報告指出,買得起保時捷、賓士等的人羣能被蔚來,或小鵬、比亞迪、愛馳等中國品牌打動的可能性不大。報告認爲,高階電動車市場對於中國車企來說,仍然是個很大的挑戰。不過,在中低端市場,鑑於許多歐洲車企爲了盈利將電動車型用力在高階車款型上,中國車企因此而面臨機會。該報告稱,中國車企在本土市場大獲全勝之後,會加速出海進程,尤其是在歐洲市場。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價格上更有優勢的中國電動汽車,對歐洲購車者是有吸引力的。換句話說,歐洲購車者能否負擔得起中國的電動汽車,而且,歐洲本土的汽車並不能滿足本土需求,這就是中國車企的機會。Fitch Solution指出,歐洲這個世界第二大電動汽車市場,將在接下來的十年經歷指數級的成長,到2025年,中國汽車品牌佔據歐洲純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可能高至15%。

您已閱讀37%(942字),剩餘63%(16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