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汽車業

德國汽車拒絕告別內燃機,並不是偶然

張冬方:德國車企們明明嗅到了自身淪爲汽車屆諾基亞的危險,明明信誓旦旦說要電動化,但其實對內燃機的執念,揮之不去。

歐盟談了兩年的2035年燃油車禁令,到距離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只有最後一道關卡時,居然又回到了起點:難道真的要退出燃油機嗎?就好比過去的兩年不過是在請客喫飯。

因爲德國的反對立場,原本定於3月7日的投票被延期。在此之前,德國交通部長、自民黨人士威森(Volker Wissing)要求,歐委會須在「氣候中立」的合成燃料於2035年後如何用於內燃機上提出建議,即必須給予合成燃料合法身份,從而放行內燃機。

準確地說,歐盟的2035年燃油車禁令應當是乘用車和商用車2035年起零碳排放。分歧發生在對零碳排放的理解和路線選擇,一派是徹底退出燃油車,即2035年起,不再放行新的燃油乘用車和商用車。另一派則是保住內燃機,以合成燃料取代傳統化石燃料的方式。

您已閱讀13%(320字),剩餘87%(20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