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鉤

歐盟難以降低對華貿易風險

貝蒂:歐盟不希望與中國脫鉤,而是希望降低對華貿易風險,但在這方面,歐盟缺乏戰略,也難以構建有效工具。

去風險,而不是與中國經濟脫鉤——這是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上月在達佛斯闡述的歐盟經濟哲學。這是一條不錯的組織原則,肯定比布魯塞爾方面含糊不清的「戰略自主」或美國虛僞的「以勞動者爲中心的貿易政策」要好。

多年來,歐盟一直試圖達成並保持一個中間立場。一方面,美國官方愛好利用聯邦權力使美國經濟與中國經濟脫鉤。(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不清楚這將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去年美中商品貿易總額可能創下了歷史紀錄。)另一方面,歐盟在歷史上大多允許與中國進行商貿往來。然而,儘管歐盟成員國越來越多地反對中國,但布魯塞爾方面難以構建工具,以減少其認爲的對與中國貿易的危險依賴。

在涉及軍事和安全應用的敏感技術方面,歐洲運用政策的能力尤其薄弱。歐盟在設計出口管制方面有自己的集體機制。當出現明顯威脅時,歐盟可以迅速採取行動,與美國團結、協調一致: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這兩大貿易體迅速針對俄羅斯實施了廣泛的出口管制,從半導體到潛艦發動機。

您已閱讀29%(453字),剩餘71%(11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