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歐盟

歐盟會出臺怎樣的供應鏈法?

張冬方:至少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歐盟層面的供應鏈法會比德國的要更嚴厲

歐盟的供應鏈立法正在進行時,在此過程中,昔日發生的各種事故常被翻出來重新討論,比如2012年,巴基斯坦一家主要爲德國廉價紡織品連鎖店Kik供貨的工廠失火,導致258人喪生。死者家屬和倖存者認爲KiK須爲供貨工廠沒有遵循消防安全規定而承擔責任,從而在德國提起訴訟,要求獲得賠償。KiK則認爲,火災因蓄意縱火而起,且工廠並沒有不符合消防安全標準。在事故發生六年有餘之後,德國法院駁回訴訟請求,判決KiK無需承擔責任,且按照巴基斯坦法律,已過訴訟時效。類似的悲劇上演過很多次,歐盟想改變這樣的局面,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企業在其供應鏈上的盡職調查義務,以識別、預防、終止或者減輕對人權和環境的負面影響,並對企業的過失或故意行爲進行懲罰。

一些歐盟成員國已經出臺相應的法律。今年1月始,德國的供應鏈法(LkSG)正式生效實施,該法律適用於擁有至少3000名員工的在德企業,受影響企業約有700家,2024年起則將適用於擁有至少1000名員工的在德企業,到時受影響的企業約2900家。去年2月,歐盟委員會公佈了歐盟層面的供應鏈法草案。就目前看來,歐盟層面的供應鏈法和德國的供應鏈法和的區別在於,前者的適用對象範圍更廣:對於歐盟企業,門檻設在超過500員工、年淨銷售額至少爲1.5億歐元,受影響企業約9400家。而在比如紡織、農業等風險高的行業,則爲超過250員工、年淨銷售額至少爲4000萬歐元,受影響企業約3400家。對於非歐盟企業,適用範圍爲活躍在歐盟市場和滿足前文所提的兩個條件的任何一條,受影響企業分別爲2600家和1400家。在力度上,德國的法律要求更集中在企業的直接供應商,而歐盟立法可能覆蓋整個供應鏈。

人權和環境組織,以及其他力量呼籲更嚴厲的法律,以可持續性發展和公平的名義,而企業和經濟界則對此無比頭疼,試圖削弱和稀釋這樣一部法律的力度,以維護歐洲企業競爭力,甚至全球化的名義。在這樣一場各方利益和訴求的博弈中,是否人權和環境兩者兼顧還是隻取其一,是否覆蓋供應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如何設定企業注意義務的輕重程度,是否應當建立正面清單,都是爭議的重點。

您已閱讀34%(873字),剩餘66%(17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