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政治學者Ian Manners將歐洲定義爲 「規範性力量」(Normative Power Europe),指的是推進歐盟標準和價值的力量。2014年,政策研究學者Merje Kuus在其關於地緣政治的書中,將「地緣政治」比作「一位死去的親屬」,而在歐洲談論「地緣政治」就好比追問一位死因不明的親屬,顯得古怪,這樣的語境表明,歐洲融合其實是一個反地緣政治工程。而這些年來,從歐盟委員會前主席容克開始,「地緣政治」卻越來越多地被提及,到馮德萊恩2019年上任後,地緣政治的議程開始得到提速,假若延續Merje Kuus的比喻,這位死因不明的親屬逐漸在歐洲死而復生了。
從最近的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說起。2022年底,歐盟在亞非拉地區進行基礎建設、構建全球互聯互通的全球門戶倡議董事會召開了第一次會議。馮德萊恩說,全球門戶首先是一個地緣政治項目,歐盟尋求的是在充滿競爭的國際市場中的位置,鑑於地緣政治的中心集中在基礎設施投資上,該項目是一個關鍵手段。
2021年12月,歐盟委員會公佈了全球門戶倡議,目標在2021年至2027年動員3000億歐元投資建設全球基礎設施,涵蓋數字、氣候與能源、交通、健康、教育與研究五個領域,實現綠色轉型和數字轉型。歐盟並沒有直指中國的「一帶一路」,但大家心知肚明,這是一項決意與「一帶一路」一決高下的歐盟計劃。馮德萊恩強調和夥伴國家建立聯繫,而不是製造依賴性,影射的也是「一帶一路」。
您已閱讀22%(619字),剩餘78%(22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