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烏克蘭戰爭

普丁已無力領導俄羅斯實現復興

王英良:烏克蘭戰爭暴露了俄羅斯的虛弱和積貧積弱。世界看清楚了俄羅斯的虛實,在長期自我矇蔽、吹噓掩蓋下,普丁重複走上了蘇聯老路。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武裝衝突即將一週年。從現實戰況來看,俄羅斯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被動和防守局面,烏克蘭的不幸和俄羅斯的侵略事實以及普丁的傲慢、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武力挑戰,推動了美歐空前團結。儘管在具體援助上,各國有自己的「小算盤」,但在徹底擊潰俄羅斯以及削弱俄羅斯對歐洲和國際和平的威脅上,美歐各國可以在這一宏觀目標下協調具體的分歧。

烏克蘭軍隊能夠守住基輔,澤倫斯基能在國力相對弱小的背景下實現攻防基本平衡,不僅源於烏克蘭武裝力量的頑強抵抗和澤倫斯基的卓越領導能力,也源於美歐在二戰後建立起來的成熟軍事裝備工業與貿易網路(對烏克蘭的不斷援助,美國有實驗本國軍工網路力量應對戰爭韌性的考慮),而對烏克蘭的經濟和武器援助在側面上有助於鞏固美歐傳統的軍事工業合作,並提振各參與國經濟。

12月16日,《紐約時報》刊出長篇文章《普丁的戰爭》(Putin's War),指俄烏戰爭已持續超過10個月,俄羅斯面臨蘇聯解體後的最大戰略災難,就連普丁都承認,戰爭未按計劃進行。文章內容整體可分成六大部分,前三部分先是描述俄軍在烏克蘭的各式窘態,包括行動之初基層士兵對整體情況一無所知、援助火力遲遲未到、物資無法支撐持久戰、士兵隨意使用手機導致位置曝光等;再是聚焦於抨擊普丁剛愎自用,指出這位「當代沙皇」過度沉溺於親信吹捧,在未詳盡諮詢專家意見前便輕易興戰,還認爲俄軍將能迅速獲勝、烏克蘭的抵抗意志一觸即潰;接著是披露俄軍內部嚴重腐敗,稱當代「波將金村」(Potemkin village,指虛假工程與建設)隨處可見,以至部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然而《紐約時報》的評論還沒有完全指出歷史將會淘汰普丁,因爲普丁無力勝任領導俄羅斯的復興,在實際中普丁沒有表現出俄羅斯民族所信仰的「強人」(比如史達林以及葉卡捷琳娜二世)該有的戰績,其實戰中的領導能力也與其常年擬定的「硬漢人設」格格不入。

您已閱讀21%(777字),剩餘79%(29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