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美關係

美國設立「China house」背後的情報監督競爭

王英良:在美國兩黨競爭背景下,如何應對中美高度競爭,而又不至於使對手獲得情報監督的主導權,這就是China house成立的一個重要原因。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2月16日主持了新成立的美國國務院「中國事務協調辦公室」的啓動儀式。該機構被非正式地稱爲「中國組」 (China House),用於專門應對來自中國的地緣政治挑戰。在此之前,美國國防部和中央情報局也都相繼成立了針對中國的部門。

美國國務院表示,「中國組」將「確保美國政府能夠負責任地管理我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競爭,並推進我們對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體系的願景。」美國國務院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成立『中國組』的目標是幫助落實拜登政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策略的各項要素。」「中國組」將由約60-70人組成,由美國國務院負責中國和臺灣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華自強(Rick Waters)主管。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新機構將擴大關注中國的外交官人數,還將有來自其他部門的美國政府人員在「中國組」輪流工作,使之成爲一項跨部門的行動。

在共和黨獲得衆議院控制權後,1月10日美國國會衆議院以365票對65票的壓倒性表決結果批准成立「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專門負責「美中競爭」事務,所有共和黨人和超過三分之二的民主黨人投下贊成票。這是共和黨領導在第118屆衆議院通過的第二項舉措。在委員會成立表決前,麥卡錫特地前往院會致辭,呼籲兩黨支持這項議案。「我聽兩黨同事們說,中國對美國構成的威脅很嚴重,我對此完全同意。」麥卡錫聲稱:「這是一個超越黨派的問題,設立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將成爲我們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根據決議案內容,這個特別委員會將由最多16名成員組成。其中最多有7人經與衆議院少數黨領袖協商後任命。衆議院議長將指定一名成員作爲委員會主席。委員會不具備立法管轄權,也無權對任何法案或決議採取立法行動,只負責調查,並針對中國的經濟、技術和安全發展及其與美國的競爭情況提交政策建議。

您已閱讀32%(744字),剩餘68%(16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