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美國政府應加強對軍事衝突的監督

王英良:加強對美國軍隊的戰場行爲管控,不僅是契合美國民衆對「透明度」的要求,還是維護戰爭下國際正義的需要。

戰爭與衝突構成國際和平的巨大挑戰。強國所主導的國際衝突往往會不可避免地帶來人道主義悲劇。現實中,美國成爲全球諸多衝突的策源地,一系列戰爭是檢驗美國政府所堅持的透明度、權力制衡等政治哲學的重要契機。事實表明,美國善於以戰爭的方式改變國際關係,但在戰爭透明度以及責任承擔上卻存在明顯滯後,這有損於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力。

2021年8月29日,在美軍撤離阿富汗前一天,包括兒童在內的10名阿富汗平民死於美軍無人機空襲。近期,這一事件又重新引發國際社會關注。《紐約時報》1月6日報導說,該報日前獲取美軍中央司令部關於2021年空襲的一份調查報告,該報告在空襲發生後不到兩週便已完成,但之前從未公開。報告顯示,事後證明,在這次空襲中,轎車駕駛員扎瑪賴•艾哈邁迪不僅不是「伊斯蘭國」成員,而且是美國一家援助組織的阿富汗籍僱員。調查表明,他車裏裝的不是炸彈,只是打算運回家供家人飲用的桶裝水。其兄弟埃邁勒•艾哈邁迪年幼的孩子也在美軍空襲中被炸死。一名軍官隨即將這一情況報告給駐阿美軍最高指揮官。報告顯示,空襲發生後不到20分鐘,多名美軍官員和參與空襲的人員便得知襲擊可能造成平民傷亡。襲擊發生最多三小時後,分析人員在逐幀檢視空襲錄像後斷定,有至少三名兒童在空襲中喪生。一切表明,美軍高層早在空襲後幾小時內就已確認有枉殺平民事件,但軍方力圖僥倖隱瞞真相。

作爲民主國家,確保民衆知情權至關重要。美國在1966年即頒布了《資訊自由法》,規定人民有權申請資訊公開,若政府拒不提供資訊或者只提供一部分資訊,人民便可以提起訴訟。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民衆就發起了追求政府資訊透明的規模性社會運動,對政府的行爲模式實現了有效的衝擊和改造。可以說,美國目前政府資訊的高度公開是民衆長期鬥爭的結果。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美國政治中廣泛存在著公開辯論、國會聽證、政府檔案公開、政府須接受媒體監督等。然而,目前美國軍方並不完全這樣做,依然存在「暗箱」,這有損民衆的知情權,也違背權力監督原則。

您已閱讀35%(826字),剩餘65%(15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