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在去年12月初實施新防疫政策,國內的防疫措施實現了較大的轉變。目前國門已經恢復正常通行,民衆可以自由地前往世界各地。然而中國開放國外旅遊卻招致美國、歐盟、日本、南韓等國家不同程度地採取近乎「歧視」性的防疫措施。這些國家對中國新冠感染激增表示「關切」,擔心有可能導致新的變異株,並認爲中國政府不願與其他國家分享新冠病毒數據,存在資訊「不透明」。
這種僅單純針對中國人的海關執法,也引發了美國媒體的熱議。《紐約時報》發文指出,如果不進行全員檢測、對接觸者進行追蹤,以及對戴口罩有強制性要求的話,按出發地實行選擇性疾控措施的唯一成功之處就是把以中國遊客爲主的人羣挑出來,重新激起猖獗的反亞裔仇恨情緒。美國以及採取了類似做法的其他幾個少數國家(如義大利、印度、日本和英國)只不過是在國內巨大的種族主義情緒影響下做出了強烈的條件反射,而不是採取了合乎邏輯的政策。擔心中國的感染病例激增可能會導致更危險的變異株出現,儘管已被證明免疫逃避能力更強的奧密克戎最新亞變種XBB.1.5已在美國迅速傳播,卻並沒有導致戴口罩的全國性強制令,或引起人們的驚慌。美國政府只把來自中國的新冠病毒視爲真正的危險,把在國內傳播的毒株視爲「更溫和的感染」,這種做法實際上是重彈亞洲人是「病態另類」的幾百年的老調,重提新冠病毒實際上是「中國病毒」的觀念。這讓美國的亞裔可能再次成爲種族主義者針對的替罪羊。中美在圍繞新冠的公共衛生領域的明顯不信任和溝通管道不暢,導致的誤解和誤判使得兩大國又出現新的對立。
新冠是全球公共衛生罕見的災難性事件,全球所有國家均受到衝擊,像柬埔寨、緬甸等國家早早選擇「躺平」,中國政府在經歷各類嘗試後,付出巨大的代價,選擇調整防疫政策。美國、澳洲、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均採取「區別性防控」措施應對中國旅客,要求他們在抵達之前和抵達之後提供新冠病毒測試陰性證明。比如,法國政府宣佈,從中國前往法國的旅客在出發前必須提交病毒陰性檢測證明,落地實施隨機篩檢,並要求航班內所有旅客都必須戴口罩。英國政府宣佈從中國前往英國機場的旅客必須提供出發前的新冠檢測陰性證明;爲監測病毒變異,保留對抵英的中國遊客進行抽樣檢測的可能。美國政府在12月28日宣佈所有進入美國本土的中國旅客,在離開中國登機前持有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或證明該乘客在過去90天內已從冠狀病毒中恢復。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說法,可接受的是「經批准的醫療機構或遠距醫療服務機構管理和驗證的核酸測試或抗原自我測試」,這些規則也適用於來自香港和澳門的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