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大蕭條」的經濟和社會基礎
上世紀30年代西方世界的對「經濟大蕭條」,雖然在當代經濟學教科書中,作爲經濟和金融危機、經濟週期的典型標本,爲世人所熟悉;但除了專業研究者,世人對「經濟大蕭條」基本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經濟學教科書和衆多的經濟類書籍只是描述了現象,對其成因和發展只是按照經濟週期和各種危機理論,有一簡單套用,對「經濟大蕭條」的特殊性和深層原因,並未有深入分析。實際上,即使專業研究人士和政策實踐者,對「經濟大蕭條」的前因後果,也未有定論。
2008年金融危機後比較爲市場和研究界所公認的「經濟大蕭條」成因是金融約束論——由於金本位下,央行不能無限擴張貨幣,以致經濟低迷時通貨緊縮和需求收縮相互促進,經濟、物價和流動性在「金融加速器」機理(一種近似蛛網模型的正循環自反饋機制)下,持續低迷;給後世的經驗和教訓自然也是金融方面的,只要金融能擴張,「經濟大蕭條」就不會重演。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時美聯準的掌門人就是這麼認爲和這麼幹的,到現在爲止他的QE(量化寬鬆)政策,基本上被市場認爲是應對正確的;伯南克本人因此研究和實踐還獲得了2022年度諾貝兒經濟學獎(與另外2人合得)。
您已閱讀22%(485字),剩餘78%(16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