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從2017年8月美國發起301調查算起中美貿易摩擦已歷時5年多,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簽署也已快3年了。在此期間,新冠肺炎疫情、俄烏軍事衝突相繼爆發,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衝擊,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因此陷入崩潰邊緣,非洲部分國家再度面臨饑荒威脅。在此背景下,11月14日G20首腦會議期間中美元首會晤受到廣泛關注。習近平主席在會晤之前剛贏得第三個執政任期,又是拜登總統執政後雙方第一次面對面會談,本次會談對觀察中美經貿關係乃至全球經貿格局走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令人遺憾的是,儘管經貿合作是本次會晤的重要議題,但雙方除了重申自己的立場外,沒有取得任何實際成果。這樣的結果其實沒有出乎公衆的意料。考慮到中美經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衝突和貿易不平衡問題,在當前美國內政治氛圍和全球地緣政治環境下,很少有觀察人士會對中美經貿合作前景作出樂觀的預期。在各種力量特別是美國政府的推動下,中美經濟正在漸行漸遠,逆轉「脫鉤」趨勢的難度越來越大。
在對外經貿問題上,拜登政府與川普政府看不出有什麼實質性差異,雖然二者在國內經濟政策方面的取向相去甚遠。不同的是,前者更深諳馬基雅維利之道,更擅長用華麗的修辭掩蓋真實的目的。
一方面,繼續追求所謂的「公平貿易」。貿易談判代表戴琪今年3月31日在國會籌款委員會作證時表示,拜登政府將推行以工人爲中心的貿易政策(worker-centered trade policy)。但從她所列舉的2021年貿易談判成就來看,無論是與歐盟和英國關於民用航空器報復性關稅談判,與日本關於牛肉出口的三方觸發保護機制談判,與印度的豬肉出口談判,還是與越南、菲律賓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談判,最終指向都是要求貿易伙伴削減針對美國商品的進口關稅及其他壁壘。顯然,拜登政府以工人爲中心的貿易政策核心就是促進美國商品出口,與川普政府「自由而公平」貿易的政策目標並無二致。無論以工人爲中心禁止貿易伙伴爲促進貿易和投資而降低勞工保護標準和法律執行力度,還是氣候變化應對優先禁止貿易伙伴爲鼓勵貿易與投資而豁免環境保護義務,都旨在避免擴大自身在勞動力和環境方面的成本劣勢。事實上,戴琪在證詞中也明確提出「trade should be rooted on fair compet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