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國總理蕭茲在《外交事務》雜誌撰文指出:「中國的崛起不是孤立中國的理由,也不是限制對華合作的藉口。」他同時指出當前世界沒有進入新冷戰,不認同中美將進行對抗的觀點。在歐美對中國的政治評價趨向負面的背景下,這一觀點出自歐陸強國德國領導人之口,其所釋放的信號值得深度解讀。
在中國遭受疫情襲擾,元首外交長期處於蟄伏狀態的特殊歷史環境下,蕭茲是最早來到北京進行外交訪問的歐陸大國元首。2021年5月中歐因新疆事務導致雙邊BIT談判成果被迅速擱置後,中歐經貿衝突此起彼伏。歐陸因俄烏戰爭導致深度分裂,歐洲面臨冷戰結束後最爲嚴峻的形勢。疫情三年,中國經濟呈現疲態,對外出口下降,在中美關係長期冷淡難以實現突破的現實下,德國展現出的友華信號,其意義不亞於混沌中的明燈,舒茲的表態契合中德兩國利益。
中歐在經貿方面具有較強互補性,儘管在人權、意識形態等領域存在衝突,但中歐互聯互通是利益驅動使然,衝突與合作雜糅,但合作畢竟是趨勢。不久前,歐盟理事會主席蜜雪兒訪問中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蜜雪兒表示,中國將加強與歐盟的戰略溝通與協調。蜜雪兒希望中國能爲歐盟企業提供公平、透明的環境。習近平告訴蜜雪兒,中國希望歐盟機構和成員國樹立客觀正確的「中國觀」。習近平還強調,「中國將繼續對歐洲企業開放,希望歐盟排除干擾,爲中國企業提供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這一會見表明歐盟或開啓新的對華經濟外交,但在規範對接上,雙方依然有許多工作要做。
您已閱讀27%(611字),剩餘73%(16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