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鋰礦

中國鋰企對外收購遇阻:東道國動機與投資涉腐風險

王英良:在分析中國對外鋰礦收併購時,我們需要站在東道國層面、官僚政治、全球反腐新動態等角度去分析可能的風險。

鋰礦是中國須進口的大宗類金屬礦物之一,按產業大類分,屬於採掘業。從報導來看,中國很多企業出海尋礦買礦運礦,但各類鋰礦品位良莠不齊,其中南美的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是罕見的可以持續供應精品礦的產區。現實是,儘管中資存在資金優勢,但鋰礦石儼然已經不是普通商品,而是一種戰略性資產,所以即使中國企業有錢,也會有碰壁的記錄。在分析中國對外鋰礦收併購上,我們更需站在東道國層面、官僚政治、全球反腐新動態等角度去分析可能的風險。

已公開的中資企業收購遇阻案例

2018年4月,天齊鋰業擬收購智利鋰業巨擘SQM32%股權,價值50億美元,但智利生產促進局(CORFO)常務副局長位元蘭在離任前最後一天表示,如果將32%的股份出售給天齊鋰業,將使中國在全球鋰市場上擁有太大實力,並要求其阻止天齊鋰業的收購行動。

您已閱讀10%(345字),剩餘90%(30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