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新加坡

新加坡在與香港的競爭中優勢凸顯

王英良:吸引跨國公司全球或區域總部落戶是任何一個城市和國家招商引資的重要選項。新加坡對香港,因爲具備「離岸優勢」,總體更勝一籌。

近期,英國《金融時報》刊發文章《中國企業在新加坡「安身」以防範地緣政治風險》指出,過去的12個月,多達500家中國企業已經悄悄把總部搬到新加坡或在新加坡註冊。在中美關係緊張升級的背景下,此舉是爲了對沖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風險。

作者認爲這一行爲是效仿快時尚網路零售商希音(Shein)、電動汽車製造商蔚來(Nio)和信息技術服務提供商開域(Cue)。後三者是首批把母公司或全球總部轉移到新加坡、在新加坡上市、收購新加坡本地企業成立合資企業公司的典型。中國企業在新加坡「安身」不是新現象,但資深銀行家們表示,隨著西方加強對中國企業審查,中國內地企業爭相前往新加坡設立控股公司,以使自身未來有保障,現在這形成了一股「強烈」的熱潮。

客觀講,所有商業行爲體均不可能迴避「在商言商」的尋利本性,或者說,所有商業行爲其實都是爲了通過交易尋利。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香港與內地的融合目前在加速,甚至香港的未來發展都在被積極設計,以融入到內地大灣區、高等教育等方面的規劃中。由於新冠疫情以及中美衝突等因素帶來的不確定性,企業不得不尋求「避風港」。在疫情限制對外交流的背景下,內地企業的選擇面收窄,其中香港和新加坡是兩個重要選項。新加坡傳統的經濟支柱是貿易、航運和金融,其法治環境以及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使其對跨國公司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在人才、資本、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稅務等領域,新加坡既對標香港又在超越香港,尋求塑造更強的城市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您已閱讀18%(613字),剩餘82%(27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