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歐洲

當法國總統馬克宏沒有得到德國搭檔的熱情回應

張冬方:法國和德國並非如外界所解讀的那樣漸行漸遠,而只是,馬克宏期待著來自德國搭檔的熱情回應,可他遇到的兩位搭檔,偏偏都如此冷靜。

降溫、疏遠、漸行漸遠,這是這段時間各大媒體對法國和德國的關係解讀。

10月26日,巴黎愛麗捨宮,馬克宏和蕭茲在近三個半小時的雙人「dîner」(法語中晚餐的意思)之後,表示會談「非常深入的」、「取得了很大的一致」,可是被取消的新聞發佈會卻被媒體當成了破綻,讓人聯想到,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前一段時間訪問德國時,蕭茲也沒有給予新聞發佈會待遇,相當於讓歐爾班碰一鼻子灰。

兩國之間的「嫌隙」跡象發生在愛麗捨宮午餐之前。10月中,兩國政府內閣會面臨時被推遲。每年至少舉行一次的兩國內閣會面可以追溯到2003年,2020年因爲疫情被取消,2021年只是線上會晤,而2022年原本是三年以來的第一次線下碰頭,再加上俄烏戰爭,這次會面尤其重要。外界猜測,推遲背後的真正原因不是統一口徑中的日程安排衝突,而是兩國無法在包括能源和防務在內的諸多問題上達成一致,無法就此發表聯合聲明。

您已閱讀15%(381字),剩餘85%(22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