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社會

價格民粹和重刑主義之下,食品安全的出路在哪裏?

劉遠舉:食品標準涉及專業、市場、技術,需要通盤權衡,要法律上可執行,經濟上可持續,並不是越嚴格越合理,越正義。

圍繞海天醬油的爭議正在逐漸退出輿論熱點,但真問題卻還有待進一步辨析。

一、雙標是正常的

在大規模工業化食品生產中使用新增劑不是壞事。很多人心目中的田園牧歌並不安全,以前的土新增劑更糟糕。以前大米儲存是摻藥的;土榨油黃麴黴素超標很多倍;用人糞當肥料,導致大規模寄生蟲感染;用頭髮做醬油。正是很多人覺得不天然的工業化生產,使得中國人的食品越來越安全。

您已閱讀5%(171字),剩餘95%(32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遠觀近思

劉遠舉,重慶人,先學理工科再學經濟學,從事過諮詢行業,現爲自由撰稿人。關注時政、財經、科技,旨在探尋現象背後的事實與公正。文風理性、客觀,且用人性的溫度替換虛僞的中立。微網誌ID@劉遠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